其他

【会•声】1800亿发展PPP!交通运输领域潜力有多大?

2016-11-06 卢锐 贾康学术平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交通运输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推进?两会期间,中国交通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贾康:一开始签约率低是正常的

潜力很大!记者在两会驻地“堵住”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他脱口而出的这四个字显示了他对交通运输领域推广PPP模式的信心。

贾康告诉记者:“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对接到PPP这个模式创新上。路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一定要调动社会资本与政府结成伙伴关系。

针对当前PPP项目签约率低的问题,贾康表示:“当前,各地PPP模式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一开始签约率比较低是正常的,今后也不可能说,有100个项目的意向,就签成100个项目。永远也不可能。”

贾康补充道:“今后,随着法治条件完善、经验积累、各方面专业力量的配合,签约率可能会提高。提高到一个区间以后,会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不可能‘一提再提’。现在,正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间。”

“现阶段,最关键的是,一定要使法制建设跟上客观需要。同时,一定要实质性地转变政府职能,从观念到行为方式,到具体的、务实的PPP模式设计和操作。”贾康表示,现在,政府和企业双方平等合作,对政府来说具有挑战,政府能不能做到更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量大、收回成本时间长,是否会影响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贾康表示:“引进社会资本,不是代表什么资本都能进来。在偏好上,它应该是认同长期合作、算总账,取得非暴利、可接受的收益率水平,这样的民间资本才有望吸引到PPP模式上来。”

周纪昌:契约精神应成为共同遵循

契约精神应该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同遵循这样才能实现双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理事长周纪昌对记者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65万亿元,投资量是历年中最大的。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融资,地方债务又不能增长太快、规模不能过大。因此,PPP模式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周纪昌说。

只要做好保障措施,就不用过度担忧PPP模式会让社会资本赔钱。”周纪昌说,以收费公路建设项目为例,投资前,从未来交通量、环境问题等多个维度做好判断,预测好收回投资的时间,这样就能保障企业的权益。

“当然,国家的收费公路政策不能变,如果变了,那就什么都不好说了。”周纪昌说,“政府要讲究诚信,企业也应讲诚信,双方严格履行合约中确定的内容和条款,才能实现双赢。”

 

梅兴保:统一运营 避免一些项目无人问津

“推进PPP模式可以帮助交通建设解决问题,这个你可以呼吁一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接受采访时笑着对记者提出“要求”。

如何推广?梅兴保表示,首先,赚钱的公路和不赚钱的公路,应该由统一的市场主体来运营,避免一些项目成“香饽饽”,一些项目却无人问津。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比如公路沿线出入口的节点工程,应该拿出来招商。人口较多城镇的出入口的发展项目,应该优先考虑公路建设出资人或者参与人。

“第三,还应创新项目开发理念。”梅兴保表示,高速公路服务区应该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尽量多修建靠近旅游资源的地方,配套建设土特产交易区、房车停车区、车辆维修站等项目。

“我很看好交通运输领域的PPP模式发展。但要舍得拿出关键的环节,不能拿不赚钱的项目忽悠社会资本。”梅兴保说。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肃省人民政府顾问,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秘书长),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和跨界、跨部门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与苏京春博士合作);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与苏京春博士合作)、《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苏京春博士合作)。



(长按如上所示二维码,关注“贾康学术平台”!)


贾康学术平台 | 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欢迎关注贾康先生最新力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